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文版 >> 新闻资讯 >> 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十佳青年”提名奖万晓雯:守正创新,不负每一声“谢谢你”

日期:2023-01-09
来源:上海市公证协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用户


近日,首届上海司法行政“十佳青年”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来自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各条线、各领域的24名候选人通过现场视频展示、TED演说、回答评委提问等环节进行激烈角逐,最终产生首届上海司法行政“十佳青年”和提名奖。


即日起,“上海市司法局”微信公众号将集中展示10位“十佳青年”和14位提名奖获得者的现场风采。


image.png


image.png


万晓雯,女,1986年6月出生,民建会员,汉族,上海大学法学学士,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知识产权服务部青年。


作为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发起人、知识产权服务部部长,她擅长知识产权保护维权领域的公证服务。作为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合作人、云公证数据中心负责人,她在钻研法律的同时,不断学习互联网知识,并对互联网技术与公证服务的有效融合进行了积极探索,致力于运用科技技术探索公证服务新模式。曾获评2016年度“上海市公证服务标兵”、作为团支部书记带领所在团支部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image.png

image.png

(评选会现场演讲实录)


我是万晓雯,2009年参加公证工作,加入公证行业已13年,原为上海市闵行公证处公证员、历任闵行公证处团支部书记、业务部门负责人。2018年司法体制改革,成为了第一批合作制公证处的合作人之一,肩负着公证行业深化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曾获评2016年度“上海市公证服务标兵”、2017年度闵行公证处先进个人、2022年度上海市公证行业青年人才。其带领的团支部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我擅长知识产权保护维权领域的公证服务,尤其在证据保全的全程策划、设计、办理方面具有丰富的执业经验。多年来与多家律师事务所、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技术更新,在钻研法律的同时,不断学习互联网知识,并对互联网技术与公证服务的有效融合进行了积极探索,致力于运用科技技术探索公证服务新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回忆着应该用什么实例来总结这些年为老百姓做过的事情,如果说近四年来“采虹印”、“线上赋强”、“一次都不跑”这些创新型的项目带给了我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满足感、自豪感,但我脑海中还是想起了那封大红色底的长长信卷的故事,或许是平凡中最平凡的例子,或许是本职工作中最本职的部分,但因为那是我自己对公证这个行业肃然起敬的开始,是我的思想转折的开始,是我从尽本职到热爱公证的开始,是善意对我的最大肯定。


在一个很平常的工作日,我遇到了一个说来不怎么复杂但让人心疼的案子,两位年长者老来丧子,留有两个未成年的孙子女,要办理继承手续。我想着两位老人自己办理实属不易,所以就留了工作电话,方便他们咨询。


在后面的工作中,我尽本职地协助两位老人至到案件办结。在整个过程中,老夫妻二人无时无刻表示着对我的感谢,每一次的电话,每一次的面见,都会以谢谢结尾。而我每次都会礼貌地回一句不用谢,应该的。


有一天,我突然被同事叫到窗口,说是对方希望见见我。我心想着他们又要对我说谢谢了的心态,来到了窗口,只见对方拿着大红底色的宽1米不到,长1米多的信卷铺展开来,拖在地上,正在交给我同事,看见我便和蔼地笑了起来。


她说,这是她特地写好了,到外面去请人誊写的,想要谢谢我。那一时刻,我确实是蒙的,我见过手写的感谢信,见过打印的感谢信,见过锦旗,但是我从未见过,用毛笔字书写的长长信卷。


回到办公室,我静静地仔细地看着这幅信卷,一字一句用最朴实的话语感谢着我最本职的工作。他们说,或许他们不是我唯一的公证当事人,但我却是他们唯一的公证员。


我的事例其实很小很小,但对于我而言触动很大,以至于多年后,我依然记得他们拿着信卷对着我笑的样子,我想那是悲伤过后我带给他们的一丝丝温暖。


现在,我也保持着不介意留存工作电话的习惯,哪怕只是一面之缘或者只是网友。有时候,半夜、休假也会接到信息,客气的当事人会说一句,不好意思休息日打扰您,不客气的半夜也会直接给你电话。


我明白,人生百态,你永远不知道对方的需求和困难,你也总希望你问的人,在第一时间为你答疑解惑。我希望,如果我是那个对方,也会对我说一句谢谢。


image.png

image.png

公证是一个低频而刚需的行业,越是在公证的这条路上走的越久,越是发现了解、知道公证的人比想象中的要少。以至于我对公证的渴望却越来越浓烈,渴望将公证这个低频而刚需的行业告诉大家、渴望将公证的知识、公证的作用告诉大家、渴望将我们在做什么、能做什么告诉大家,更渴望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于是,一次次的走进企业开展讲座、分享公证知识,让企业、让个人了解公证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唯有面对面、唯有走进企业、唯有不断地沟通,才能擦出供给与需求的火花。


image.png

image.png

我在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任职4年以来,致力于发现探索公证新业态,作为云公证数据中心负责人,4年以来探索开展“一次都不跑”、“电子签约平台”、“采虹印”(电子数据存取证平台)、“云公证赋强平台”、“业委会选举平台”等项目。


2019年,科技部会同“两高一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 973 计划)重点专项。其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全流程管控的精细化执行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竞标获得。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课题组科研团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携手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由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研发基于普惠金融的赋予强制执行力公证债权文书的“线上赋强”项目。目前,历经3年多,该项目作为课题的研发成果,已正式在上海落地试用,成为产学研用闭环式研究的成功典范。实现了金融机构、公证机构、法院的全流程闭环。


2020年,由我作为“采虹印”项目负责人,搭建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电子数据存证平台——“采虹印”正式上线。


“采虹印”是借助区块链底层技术实现可信取证、可信存证、证据管理、在线申请公证四大功能的全链平台。可信取证是对数据进行存证,提前保护证据实现数据确权、防篡改;可信存证是运用丰富的取证工具实现 APP 端、PC 端、多媒体端等远程互联网数据(网页、视频等)的取证、固化、存储;证据管理是支持当事人查看、下载、校验等自有管理后台;在线申请公证是根据客户需求通过身份核验、在线询问、线上提交申请、线下邮递材料等方式办理保全(提取)证据类公证事项。


在我看来,公证书属于最高的证据等级,公证处在证据中具有超然的地位,用新技术推进行业发展,由公证处作为新型业务平台的所有者,公证公信力、制度监管的约束力,最终指向了可信度。“采虹印”通过技术赋能公证,充分发挥公证在知识产权保护、协助司法审判中的特殊作用,实现公证证据的法定效力。


2021年,与上海市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协助联交所资服中心业务部门针对国有资产挂牌房产,提供公证法律服。作为团队负责人,项目自开展以来,已成交近100多处不动产,保障了国有资产交易过程的合法、安全、有序。


2022年,这些项目依然在迭代更新中,好像在新的业务模式中,每一次都有新的启发、新的内容、新的创新。


这些,正是我想要做的!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如果说,在体制内的公证机构执业,办理的最多的是传统的公证事项,很忙碌、很充实,然而进入到合作制公证机构后,更多承接的是创新型的公证项目,这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习、探索,每个项目从开始到落地,都会经历较长的时间,有的需要1-2年的时间,甚至于更长,这就带给我了非常非常大的成就感。


而自身最大的转变就是好像这些年养成了不断思考的习惯,尤其越是遇到难办、复杂的案件,越是兴奋,越是想要办成、办好,并且从这些复杂的案件中去挖掘,出发,不断地去想自己还能在公证领域做些什么。我想,这可能就是我呼应司法体制改革、参与到合作制公证机构的真正意义。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公证行业的先行先试的一员,给了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image.png

image.png

除了公证工作之外,团队凝聚力在工作开展的同时,显得尤为重要。性格的关系,我喜欢组织活动、策划活动,不仅多次组织团建活动,更因机缘巧合有幸成为了一场年中会议的主持人,自此,走上了长达8年的主持人之路。“歌友会”、“重返18岁”、“公益拍卖迎新会”、“Cosplay主题会”,从一个新人历练成为了一个能够独立策划、导演并兼任主持人的小能手。


image.png


我是一名公证员,我是一名法律服务者,我热爱我的工作,我热爱公证这份行业,我依然践行在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上,我依然践行在为群众办实事这个目的上,我依然充满激情、想要创新、敢于创新,并不断前行,我依然不负自我,不负公证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