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文版 >> 新闻资讯 >> 公证新闻

公证新闻

“你妈是你妈”能证明了!公证“藏宝湾”计划启动!大数据剑指证明难! | 公证人论坛(附视频)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6-04-18

“你妈是你妈”能证明了!公证“藏宝湾”计划启动!大数据剑指证明难! | 公证人论坛(附视频)

2016-04-17律新社

律新社

微信号 lvxinnews

功能介绍 律新社是全国首家法律服务行业垂直媒体。传递法律服务行业最新鲜资讯。欢迎投稿或爆料!

律新社主笔 | 王凤梅  谢珊娟

 

“证明你妈是你妈”已成为证明难的代名词,有处方吗?

有! 律新社1.jpg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证明难”问题今后有望运用公证大数据的方式解决!

昨天(416),在“纪念《公证法》实施十周年暨互联网时代下公证行业的传承与发展”公证人论坛上,上海卢湾公证处智慧公证中心负责人刘崴用一段TED式演讲,充满激情地告诉大家,公证大数据项目“藏宝湾”计划正式启动!“证明你妈是你妈”证明难等问题或将有望进一步得到解决。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路,这就是公证人的梦想!

 

律新社在现场看到,刘崴的演讲让会场听众频频举起手机拍照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很多公证员现场转发了这一盛况并踊跃点赞!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公证行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次论坛也是中国公证界一次重要的互联网思考分享活动。

律新社2.jpg

本次论坛活动由上海市公证协会、上海市黄浦区司法局共同主办,上海市卢湾公证处、上海市黄浦公证处、上海市新黄浦公证处共同承办。上海市经信委等部门领导、上海21家公证处、全国16个省市37家公证机构,近200名公证人共同参与。

 

中国公证协会会长丁露、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王协和黄浦区副区长吕南停等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对公证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孙笑侠、中国公证协会副会长段伟等知名学者和专家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关于公证综合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及公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和探讨成为本次论坛焦点。

 

公证行业高度聚焦信息化

 

201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实施十周年,下一个路口,公证行业该怎么走?

律新社3.jpg

▲黄浦区副区长 吕南停

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吕南停指出,十年来《公证法》为我国公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现代服务业是黄浦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证行业要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关键就在于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快推进“互联网+公证”的进程,努力实现公证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律新社4.jpg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 王协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王协表示,“互联网+”对公证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带来一定的机遇。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公证业务发展创新,上海市公证行业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很值得肯定。

 

“目前,上海市公证协会运用‘互联网+’思维,首次尝试探索线上参与和线下互动结合的方式举行O2O公证主题讲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上海公证机构也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还推出了一系列‘互联网+公证’产品,比如东方公证处网络证据保、宝山公证处微信办证系统、卢湾公证处数字证书授权、长宁公证处首个数字化公证档案系统、杨浦公证处手机支付宝服务、徐汇公证处首推电子邮件保管箱等,所有这些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在电子数据的交换储存、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协如数家珍,对上海公证行业在“互联网+公证”的实践探索给予了肯定,并建议上海公证行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准公证行业的重要服务创新点和切入点,改变传统的办证方式,主动与各类市场主体沟通联系,多维度拓展公证法律服务领域,提供优质的公证法律服务,从而推动公证行业持续发展。

律新社5.jpg

▲中国公证协会会长 丁露

 

中国公证协会会长丁露也对公证行业提出了殷切期望,也引导大家思考未来方向。“公证行业的信息化走向如何?如何综合利用公证行业信息数据?如何让信息数据更加系统化?”

 

丁露认为,当前公证行业发展的主要困境是信息化建设。“其他问题或许可以从政策上暂时得到解决,唯独信息化建设,这是公证行业的短板。”丁露在论坛上表示,与其他行业相比,公证行业的信息化落后导致现在面对不是专业系统的电子公证或电子公证类的证明来袭,公证人显得束手无策。丁露认为,公证行业要做好应对信息化建设的准备,要有迅速的反应能力和“互联网+”的思维。她很高兴看到上海卢湾公证处“藏宝湾”计划的探索以及其他公证处的摸索实践,这将为中国公证行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藏宝湾:挖掘公证大数据库

 

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是在会上正式发布了由上海市卢湾公证处发起的全新的公证大数据项目――“藏宝湾计划”。卢湾公证处智慧公证中心负责人刘崴用一段TED式演讲,告诉大家公证信息蕴藏着巨大的宝库,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公证效率,扩大公证应用是公证人的梦想。

律新社6.jpg

▲上海卢湾公证处智慧公证中心负责人 刘崴

 

刘崴介绍,该项目的灵感来源于一年多前的一次办证感悟。“一年多前,我为一家人办理了许多公证,包括亲属公证、继承公证等。当这些公证书放在我面前时,我发现这些公证书之间可相互联系。当把这些数据相互联系时,我们发现这个人的亲属关系网络清晰可见,于是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卷宗档案的挖掘,来实现公证的大数据化?经过一年多的论证、开发、测试,我们今天终于找到了答案。”

 

根据上海市公证协会统计,2015年,全市共受理了60万件公证案件。过去30年,上海公证行业共保存了超过400万份的公证卷宗。这些卷宗中沉淀了大量诸如老百姓的姓名、出生日期、家庭关系信息、财产信息、社会关系等。在刘崴看来,过去由于技术和思维的限制,这些信息没有被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他将之称为“沉睡的宝藏”。相应的,正是由于这些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老百姓二次、多次办理公证手续时需要反复提供个人材料;在不同的公证处办理公证时,也仍需提供相同的个人信息,给市民办理公证造成很多不便。

 

刘崴认为,如果能将这些数据“唤醒”,这些数据将在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当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一旦数据库建成,即可和民政、户籍、房产登记、银行等单位进行互通互联,即可解决“证明你妈是你妈”等证明难的问题。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路。

 

刘崴介绍,“藏宝湾”计划有四大优势:第一、以公民为纬度的数据库架构;第二、凝结了公证人大量的创造性劳动;第三、创造了一个信息的“出口”;第四、通过电子签名达到公民线上线下身份的统一。“我们计划将‘藏宝湾’从一家公证处的内网转向云端进行联系,我们希望搭建中国公证数据中心。不依附于阿里云或者腾讯云等共有云平台,而是搭建具有金融级安全级别的私有云平台。此外,由于‘藏宝湾’蕴含的工作很大,希望大家一起来做大做强,我们会以开放的心态联合创始单位、永久免费分享数据、由点到面,推动所在地区的公证数据化建设。”

律新社7.jpg

▲上海公证协会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朱伟东

律新社8.jpg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 陆雷

 

卢湾公证处“藏宝湾”计划项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好评和强烈共鸣。上海公证协会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伟东、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分别在“上海公证行业的信息化成果与未来规划”、“‘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主题分享中,也提出了关于公证行业的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并对“藏宝湾”计划项目及上海市公证行业信息化近期建设目标提出了建设性想法。大家认为,第一、应在上海市公证机构运行统一办证系统的基础上,强化各项功能的开发利用,在近期达到三“化”,即业务电子化、业务管理规范化、办公网络化。第二、进一步完善全市统一的公证服务平台系统,开展“互联网+公证”的便民举措。

公证必须走综合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律新社9.jpg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孙笑侠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孙笑侠进行了“全面法治化背景下的公证业改革与创新”主题演讲,从宏观角度阐释了公证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提出了解决公证改革内在驱动力的新方法、新角度,提出公证的证据功能有助于降低司法成本,这些作用应该充分发挥。

孙笑侠表示:公证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除了变革理念和观念之外,还应聚焦“四化”,即:第一、类型化。比如强制公证问题,很多人提出需要公证法加以认可。强制公证有其必要性,关键是如何梳理出它的类型。第二、细节化。运用法律的解释学,这是法律职业人共同的方法。孙笑侠认为,每一个公证员办案件过程中,都会发现法律中的细节问题和漏洞。第三、技术化。孙笑侠认为,很多与大数据、“互联网+”有关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性手段来解决。第四、本土化。孙笑侠认为,公证工作要借鉴国外,但也要加以本土化。

律新社10.jpg

▲中国公证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昆明市明信公证处主任 段伟

中国公证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昆明市明信公证处主任段伟提出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推出公证综合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议。段伟认为,公证的实质是一种综合法律服务,公证综合法律服务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着实现公证效用的目标,充分运用多种公证手段和其他法律工具,整合有关资源,在特定公证业务领域,形成一套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法律服务综合系统。服务性、法律性和系统性是公证综合法律服务体系的三个显著特征。

 

“公证综合法律服务体系贵在‘综合’两字。为什么要在特定公证业务领域构建公证综合法律服务体系呢?”段伟表示,第一、证明或公证书都只是公证机构服务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才能满足当事人的需求。第二、公证需要对当事人的事务全方面介入,从而使得公证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三、可行性理念的需要。传统的公证关注于事实合法价值,现代公证必须在关注真实合法价值的基础上同时高度关注公证事项的可行性。第四、公证的属性多元化需要。公证业务形态、公证人职责、公证效力、公证角色和公证功能都具有多元化特征,故公证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证明公证的法律服务,而必然是能够反映上述五方面多元化的综合法律服务体系。第五、提高公证行业竞争力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交叉职责和领域越来越多,“跨界打劫”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如果公证的兵器仅仅只有“公证书”,那公证行业的战斗力是堪忧的,仅仅依靠公证书与这些竞争者进行角逐,显然是不够的。

 

“公证综合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公证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公证互联网建设只注重突出公证的证明功能,这样的公证互联网产品的前景可能是堪忧的,因为证明并非公证独特的功能,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它甚至可能不是公证的优势功能,它的替代者是众多的。”段伟认为,中国公证现阶段面临着向综合法律服务体系转变的过程,这将是公证行业凤凰涅��的机会,必然伴随着成长的痛苦。

律新社11.jpg

此次论坛除了专家学者以及公证界重量级大咖们分享的理论实践成果、带来的经验“干货”,分论坛讨论也是一场智慧碰撞的思想盛宴。围绕着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便民、利民的公证法律服务,全国公证行业的15位代表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为探索公证与互联网融合的可行途径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了公证行业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律新社后台留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