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文版 >> 新闻资讯 >>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叔叔死后财产公证给侄子 离奇公证被调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日期:2007-11-17

   一处房产,引出两份内容截然相反的公证,从时间来看,两份公证都是李鸿军生前所立,但1993年办理的那份公证书却显得过于离奇。
  这起事件通过本报连续报道,引起了兰州市司法局公证管理处的高度重视,该处龚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督促公证处对这份离奇公证展开调查。
  本报记者 宋芳科 为您报道
   离奇公证
  和翻修老宅有关

  杨老太太委托的代理人先后从公证处调出了两份公证书,证明的标的物都是李鸿军留下的三间老房子。惟一不同的是,1988年李鸿军立的公证标的物是三间平房,而1993年李永山立公证时,三间平房已破败不堪,但随后不久,李永山拿到产权证后就将三间老宅翻新成二层小楼。
  据李鸿军的儿女们说,李鸿军是1998年去世的,而李永山1993年立的那份公证内容却是李鸿军1986年去世,并将房产留给李永山。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李鸿军的儿女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好好一个活人,为何公证自己提前10年去世呢?好在李永山的回答也许能解开这个谜团。李永山说,其实这和翻修叔叔李鸿军的三间老房子有关系。
   赡养老人
  侄子一干就8年?

  李鸿军老人和妻子杨桂菊老人1988年离婚后,在大闺女家住了一段时间后,一个人回到了老宅生活。李永山说,从老人回来之后一直到去世,是他和家人一直在照顾老爷子。二叔在他们家生活得很好,直到老人去世,老人的三个儿女也没有看望过老人几次。
  对于父亲在老宅中生活,老人的三个儿女并不否认。但是由于和三哥李永山的关系一直搞得很僵,所以他们一直没有回到大院中,平时对于父亲的照顾也只能停留在给些钱上。对于李永山照顾李鸿军一事,杨桂菊老人认为,侄子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多数时候都是李鸿军老人一人生活。
   办理公证
  叔叔授意侄子去?

  时间到了1992年,老宅里50年代的土木结构房屋已经是破败不堪,甚至出现了坍塌。这房屋该谁修?杨桂菊说,当时离婚后日子过得紧,没钱修房子。本该修房的人由于经济困难修不了房屋,但是看起来没有权利修房的李永山却准备把老人的三间房屋修好。
  老爷子在1988年的时候就立下了公证,以遗嘱的形式将老房子留给大闺女,但是这份公证却在20年后才被他的儿女发现。李永山要翻修房屋,首先要把产权确定下来。李永山说,叔叔活着的时候,多次说过要把房屋给他,感谢他多年来的照顾。对于翻修老宅,叔叔也不反对,而且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办理一个公证书,把房屋的产权转让到侄子的名下。对于这种说法,杨桂菊老人则非常生气,按照常理,哪个父亲会把房子留给别人。
  李永山说,在1992年的时候,叔叔李鸿军就提出了通过办理公证将房屋产权办理到他名下的想法,这就是产生1993年立那份离奇公证的原因之一。对于这个死无对证的说法,李永山强调了多次,但是最后到公证处办理公证书的人是李永山,而不是李鸿军老人。
   产权易主
  老宅矛盾埋伏笔
  李永山说,得到叔叔的同意后,他带着材料到公证处办理了公证书,之后叔叔的三间房产权办理到自己名下。1996年,在李鸿军健在的时候,老人的三间房屋被拆除了,随后在原地一幢二层小楼拔地而起。此后,李永山将这幢新楼转手出让。1998年,随着李鸿军老人去世,大宅院中所发生的一切被尘封了下来。但在10年后,埋藏已久的矛盾,终于还是在李姓老人的孙子辈上爆发了。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公证处管理处展开调查
  11月14日,兰州市司法局公证管理处龚处长,在听取离奇公证的情况后表示,作为上级主管部门,他们将监督公证处对这份离奇的公证展开调查。作为公证书的利害各方如果对公证处最后给出的调查、处理结果不满意,还可以要求甘肃省公证员协会协助调查。
  对于公证书中的离奇内容,兰州市司法局公证管理处负责人认为,如果办理公证的当事人提供了虚假材料,其本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作为公证处的公证人员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对于当事人提供的材料有核查义务,如果由于公证员和公证处办理公证过程中没有尽到核查义务,导致虚假公证出现,公证处和公证员会受到相应的来自行业内部的处罚。
  昨日,记者就当时进行公证的公证处对这份离奇的公证书的调查情况,采访了该公证处的主任。( 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现在可以说这是一份假公证吗?
  主任:目前我们还不能断定这份公证书的真假,这需要进一步调查,毕竟牵扯到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记者:目前调查有哪些进展?
  主任:由于这份公证办理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公证书档案已经存档,调阅需要一些步骤。而且对于公证书上反映出来的一些疑点,我们也需要找当事人了解情况。
  记者:公证处打算怎么处理这起离奇公证事件?
  主任:我们将全面调查,最后调查的结果会通过你们的报纸向读者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2007-11-16 来源: 西部商报(兰州)